Coach Jeff:连华乐都要练3个月才上台,那你的产品“练”了多久?
7 天前
昨晚,我在KLPAC剧院,看了一场华乐演奏会,名字叫《音绘万象》。 灯光暗下的那一刻,我的目光先锁定在台上一位熟悉的身影——我的女儿。 她静静地坐在台中前排,穿着银灰色演出服,手上拿着二胡,神情专注。我知道她已经排练了好几个月,为的就是今晚这一场只有一晚的演出。 但真正让我起了鸡皮疙瘩的,不只是因为她是我女儿,而是我在现场,看见了这三个画面: 一、小众做到极致,也可以震撼人心 我们常说,“华乐是小众的”,但那晚的KLPAC座无虚席。观众有长者、有年轻人,甚至还有外国面孔,大家屏息聆听、热烈鼓掌。 我突然意识到 —— 不是没人欣赏传统音乐,而是很少人把它做得“极致”。 这就像很多中小企业老板常说的: “我们做的生意很小,不适合做品牌,不用想太远。” 但真相是: 没有小市场,只有不认真的产品。 这群华乐演奏者用几个月时间准备一场演出,证明了:再小的领域,只要做到极致,就有属于它的观众与价值。 二、这些人不是“打工”,是“发光” 整场演出将近60位演奏者,有人是学生,有人是在职者,还有人是家长、老师。他们不是为了赚钱来演出的,也没有奖金、分红、KPI。 他们来,是因为热爱。 这让我想起很多企业老板常说的一句话: “现在请人很难,请到也留不住。” 那我想反问一句: 你有没有为人才提供一个“值得留下的理由”?你有没有建立一个让人愿意投入的环境、愿景或团队氛围? 这些华乐团员,有人下班后赶来排练、有人牺牲假期重排重练,甚至自己出钱买琴、租车、调音——这不是为了谁的赏识,而是一种“归属感”。 在企业里,真正留住人的,从来不是薪水单,而是:“我在这个地方,是有价值的。” 三、文化,也需要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当晚演出结束后,我站在台下,看着每一位演奏者合影、收乐器、谢幕,我脑中突然浮现一个现实问题: 如果这个团体,想要长年持续营运、排练、演出、推广华乐,那需要多少成本? 我粗略一算: 若要聘请这60人每人每月RM5,000(不是高薪,只是能生活),那是RM300,000; 加上场地租金、乐器维护、交通、行政管理、编曲授权、市场宣传…… 一年大概需要4mil、5mil营运资金。 这是我最熟悉的领域:营运模式。 也许你会说:“艺术就让它自由发展就好,别谈钱。” 但我想说: 没有资金支持的热情,是不能长久存在的。 很多老板也一样,带着热血、初衷与好产品创业,却没有为自己的公司设计一个“能活下去”的系统。 我们不缺梦想,但我们更需要“让梦想持续发声”的机制。 我写这篇文章,是想让你反思几个问题: 你有没有认真对待你的小众产品,把它做到极致? 你有没有在公司里,打造出一个能让人才“发光”的环境? 你有没有设计一个“活得下去”的系统,而不是靠燃烧自己? 昨天,我看到一群人,练了三个月,只为了呈现90分钟。 那你为你的产品、团队、文化,准备了多久? 最后,我只是对我女儿说了一句: “你今晚的努力,我看见了。” 很多时候,值得坚持的事情,是看不见立刻回报的。 但它终究会在某天,发出声音。就像昨晚舞台上的每一颗音符。 也许你现在还不知道自己坚持的意义是什么,但你愿意练习下去,就值得尊敬。...
Read the fullstory
It's better on the More. News app
✅ It’s fast
✅ It’s easy to use
✅ It’s free
More. from 老板好 ⬇️